contact
最近中央召開了一個全國科技創新大會,還發了六號文件,提出了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科技體系建設的愿景;核心就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促進科技創新的問題。我想就圍繞“科技創新”和“體制改革”兩個主題展開,從宏觀角度出發,讓大家對科技創新有一個更好的把握。
想要全面的討論“科技創新”和“體制改革”,首先需要回答三個問題:第一,為什么要改體制,不改行不行?第二,改什么?圍繞目標體系我們還缺什么,需要補什么?第三,怎么改?要采取怎樣的措施來達到目標,完成任務。
三個問題我著重講第一個問題,為什么要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我想用三句話來表述,即時事所迫,階段所致,問題所向。
(一)時事所迫。所謂時事,就是我們現在所處的大背景,是即將面臨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到來的時刻。我們身處革命的前沿、黎明,天馬上就要亮了,天亮以后我們即將面臨的是一個全新的世界。這就好比大雨將至,我們正處于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情景。那么,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它對我們意味著什么,它將會給我們帶來些什么變化?
回顧人類社會近現代以來5次科技革命對人類生活的改變,其中兩次科學革命,三次技術革命。第一次革命是科學革命,發生在17世紀左右,以達爾文的進化論,哥白尼的日心說,牛頓力學為代表的現代科學,包括現在的醫學都是這個世紀產生的。第二次革命是技術革命,我們稱之為蒸汽革命,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為人類帶來了極大的生產動力。同時也為新生的資本主義制度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促使歐美諸國先后實現工業化,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第三次革命是電器革命,是以愛迪生為代表的電力的發明,為人類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社會面貌的極大改觀,人類生活質量的普遍提高,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強勁動力。第四次是科學革命,上個世紀四十年代,以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量子力學為代表,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同時也奠定了第五次技術革命的理論基礎。第五次技術革命是以信息、生物、材料、空間、海洋、能源為主導的高技術發展與應用。這次科技革命不僅將極大地推動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將影響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使人類社會生活和人的現代化向更高境界發展。
這五次科技革命,極大的改變了人類社會,而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又即將到來。何以為據?首先,看技術革命,技術領域三大基礎理論,包括物質的基本結構,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生命的本質和進化都獲得突破性的進展。比如說物質積累,前不久英國科學家在實驗室發現可能是“上帝粒子”的物質;又如生命科學的理論,已經到了可能再生的階段。而能源、信息、生物這些技術也正孕育著巨大的突破。無論在科學還是技術上這種突破性的發展,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化即將到來。
對于這次科技革命,有人把它概括為三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科學轉化為技術的周期大大縮短。第四次科學革命,即相對論、量子力學為第五次技術革命奠定了理論基礎,兩者相隔了四五十年。這一輪的產業革命,科學轉化為技術的周期將不會那么久。第二個特點是技術轉化為產業的速度越來越快。第三個特點是科學、技術、產業三個革命的深度交叉融合。產業革命不斷對技術革命提出需求,技術革命不斷對科學革命提出需求,反過來又推動技術的變革,產業的發展。歷史上有過的五次革命,從未有過三種融合的現象,所以我們有理由得出,這一次的產業革命給人類帶來的變化將比前五次的革命更大更深刻。
(二)階段所致。階段指經濟發展的階段,科技發展的階段。首先,先說經濟發展的階段,經濟發展到現階段,我們只能靠創新來取得新一輪的發展。改革開放初,驅動經濟發展的動力有很多,走到今天我們只剩下創新一條路?;仡櫹惹?,改革開放開始,帶給經濟發展的動力是制度的紅利,農村施行聯產承包制,城市施行廠長經營制,這種體制只要稍稍改變,生產力就能大大提升。第二是市場的紅利,在計劃經濟時代,計劃經濟又叫短缺經濟,我們面臨的是一個賣方的市場,做什么賣什么,市場不需要什么技術創新,只需引進技術。第三個紅利是勞動力,中國勞動力充裕、便宜,先發國家紛紛將制造業轉移到中國,中國成為了一個制造大國。第四個是資源環境的紅利,中國自然資源豐富,煤鐵礦資源充足,且當時的環境也較好。第五個是政策的紅利,政府重視發展,有各種政策激勵經濟的發展。第六個是全球化的紅利。連續十年兩位數井噴式的經濟增長,是入世全球化帶給我們的。到了現階段,制度紅利在不斷呼吁深化體制改革,環境因素已呈負值增長,勞動力的紅利也出現企業招工難的現象,以往存在的紅利優勢已不復存在。所以,現階段的狀況勢必要求我們要進行改革,去創新來尋求新的道路。
企業靠創新去驅動發展的道路,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企業做創新比做其他東西錢來的更多更快,一個是如果企業不創新,就會受到市場的懲罰。對于企業來說,只要這兩個條件滿足其一就可以做創新,反之如果不具備這兩個條件則不會去創新。實際上,創新是一條非常艱辛、困難及風險的道路。
從技術發展角度看,技術創新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06年起我們的技術創新也進入到一個自主創新的階段。我們利用的是我們的后發優勢,所謂后發優勢就是把現成的東西拿來用,用先前探索的經驗、技術。然而卻忽略了后發劣勢,主要體現在:第一,低端鎖定。被別人鎖定在產業鏈、價值鏈的低端,很難向高端升級。第二,路徑依賴。模仿別人成功的路想要獲得同樣的成功,然而老路往往是走不通的。第三,資源環境的約束加重。先發國家剛開始的時候不受資源的約束,而如今變成一個全球性發展的背景,氣候變暖,能源枯竭等問題制約著經濟的發展,中國13億人口無法到達像美國那樣的人均消耗量。第四,技術的封鎖。我國現階段經濟增長位居世界第二,各國感覺到危險,各種因素制約著中國的發展。再加上在意識形態上一直把我們當成異類,核心的技術是買不來的,只能靠自我創新。經濟發展階段的轉型,技術發展階段的轉型需要好的體制來支撐階段的轉型。
(三)問題所向。即按照我們的目標和任務,需建立怎樣的制度,現在有哪些問題和麻煩來制約我們實現目標。第一個問題,企業創新的主體地位還未驅動。這個問題在先發國家不存在,他們的企業天然是創新的主體。企業是市場的主體,技術創新本質上是一種市場行為、經濟行為、投資行為。20世紀偉大的經濟學家熊彼特曾說:“創新使企業價值提升?!倍髽I家精神,最核心的就是創新精神。
那為什么在我國存在這樣的問題?這由我們特殊的國情決定?,F代企業在西方有著三百年的歷史,在中國只有一百五十年的歷史,我國是從19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洋務運動起開始產生現代企業。1949年以前,整個民族工業都處于夾縫中生長的環境,沒有一個正常的成長發育的條件。1949年到1979年這三十年,我們實行的是計劃經濟,從道理上講計劃經濟不存在企業,企業在那時只是一個生產單位。改革開放后,我們實行市場經濟,由于之前的各種各樣的紅利存在,我們只需要模仿先發國家的科技,便能夠發展。日本經濟早三十年也是模仿,但他們能夠突破創新,創造出適合他們自己發展的模式。而中國處于創新的瓶頸,還未能突破模仿。
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社會創新資源的配置,尤其是優質資源的配置沒有向企業流動,傾斜,高端人才,創業精英都在往政府、高校、科研機構及事業單位里涌。我省每萬人中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數量在全國三十多個省中排第二位,而這些科學家和工程師主要集中在院?!,F階段人才導向政府周圍,主要是政府的福利無論養老等方面的福利最好。這樣一種體制,形成一種壁壘,使得人才,資源的流向得到限制,無法向企業融入,創新資源無法向企業集群,企業的創新資源局限于自己,從而導致企業無法成為創新的主體。
再一個問題是,科技和經濟的結合還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高端人才流向政府,無法向企業靠攏。新的科技,專利的產生無法真正合理地運動到經濟上來帶動經濟發展。
還有一個問題是,政府的公共科技資源在分配問題上存在的分散、重復、封閉、低效現象依然比較突出。第五個問題,科技人員的創新性、積極性還沒有充分被調動起來,人才輩出的體制還沒形成。從教育上講,我們培養的是考試機器,高校行政化的現象越來越嚴重。這幾個問題中企業能否成為創新主體是最根本的問題,這一問題能夠解決,后面的一系列問題也能夠迎刃而解。
總體來說,為什么要深化體制改革,是因為時事所迫,階段所致,問題所向。所以我們必須深化體制改革來實現經濟的轉型,來實現創新國家和科技強國的使命,來實現中華名族的偉大復興。
(這是省科技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壽劍剛同志在我院舉辦的嘉興科技創新與區域經濟培訓班上的講課摘要,根據記錄整理,未經本人審閱)